当93%读者对中国地理仅停留在「景点打卡」层面,漫载资源库上线《这里是中国1+2》典藏版,以三维地理解码体系重构山河认知:
文明基因图谱:
解构秦岭-淮河线的「文明切割力」:用GIS技术还原胡焕庸线两侧的方言/饮食/建筑基因差异,数据验证地理隔离效应达73%
独家「时空折叠」功能:滑动对比三星堆青铜器纹饰(北纬30°)与埃及金字塔构造(同纬度带)的神秘关联
地质美学革命:
首创「岩石色卡」系统:从丹霞地貌的赤红(Fe₂O₃含量≥18%)到喀斯特的月白(CaCO₃纯度97%),量化中国地貌的视觉密码
附赠《地质AR沙盘》:扫描书页即可投影珠峰造山运动、黄河改道轨迹的4D动态模型
资源增值矩阵:
PDF适配多场景:平板端开启「卫星图层叠加」功能,手机端匹配《航拍中国》原声音效
独家「秘境探索」彩蛋:标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墨脱原始森林等37处未开放区域的生态档案
书的内容简介
《这里是中国1+2》是一套从空间与时间双重维度解构中国地理与文明的典藏级国民地理书,由星球研究所联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历时5年打造,融合了科学数据、极致摄影与人文叙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空间维度·地理基因解码(《这里是中国1》)
以中国地势三级阶梯为框架,系统展现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地理变迁,覆盖365处极致风光、519页中国故事,搭配53幅专业地图与191位摄影师作品。
独创「三维阶梯」叙事: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聚焦自然伟力,第二阶梯(云贵高原至黄土高原)呈现生态多样性,第三阶梯(东部平原)解读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包含4张1.6米超长拉页,如扎达土林全景图,以「纸上IMAX」形式还原地貌震撼力。
时间维度·百年山河重塑(《这里是中国2》)
聚焦1900-202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通过16个专题(铁路、桥梁、航天等)和267幅摄影作品,展现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斗导航等超级工程。
独创「建设美学」视角:对比百年前后同一地点的卫星影像(如上海外滩从码头到金融中心的蜕变),数据化呈现国土绿化率提升12%、高铁网络密度全球第一等成就。
附80张工程制图与AR沙盘,动态演示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长征火箭发射轨迹等关键技术。
文明维度·古今对话体系
通过「时空折叠」功能,将三星堆青铜纹饰与埃及金字塔构造(同纬度文明)、福建土楼与意大利山城进行跨文化对比。
书中穿插《航拍中国》原声音效二维码、地质色卡系统(如丹霞地貌赤红色值Fe₂O₃≥18%)等多媒体交互设计。
该丛书累计发行超220万册,斩获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等20余项权威奖项,被纳入中小学科普推荐书目。
作者与编纂团队
核心创作机构:
星球研究所
成立于2016年,专注以地理视角解构文明,首创「数据可视化+极致摄影」科普模式,代表作《什么是中国》单篇阅读量破亿。
团队主创耿华军提出「地理叙事四维模型」:空间坐标(经纬度)、时间坐标(历史切片)、人文坐标(文化符号)、技术坐标(工程数据)。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中国科协下属科研机构,主导第二次青藏科考数据整合,为丛书提供海拔梯度生态模型、冰川退缩速率(如念青唐古拉山年均退缩12米)等核心科研成果。
学术协作网络:
科学家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月球探测)、李德仁(遥感测绘),为「卫星图层叠加」「地质AR沙盘」功能提供技术支持。
摄影联盟:联合185位国家地理摄影师,采用8K高清航拍(如使用「极目7号」无人机拍摄喜马拉雅冰塔林),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内容特色:
突破传统地理书的「静态描述」,开创「动态推演」体系:
在《这里是中国2》中,用「铁路动脉生长模拟图」展示1909年京张铁路与2022年川藏铁路的工程技术代际差异。
通过「生态修复时间轴」对比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从0.9%到53%)与库布齐沙漠治理成果。
评论(0)